馄饨侯 馄饨侯总店

馄饨侯现状

现代连锁经营、分店几十家。馄饨侯是北京的中华老字号,截至2023年,馄饨侯店内的厨房已被中心厨房取代,品种质量达到了标准化。自1999年起,走上了连锁经营发展的新思路。从体制上进行改革,品种质量上有量化标准,服务到桌有规范,南北名食多样化经营的现代连锁经营企业。

作为老字号,“馄饨侯”虽然曾有辉煌的历史,但在如今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,他们已从单一的小作坊模式转变为连锁经营。自1999年股份制改革后,他们严格执行店训,实施标准化生产,开设了十四家京城连锁店,外埠店更是遍布数十家。

先说馄饨皮,用的是廊雪面粉,所以馄饨皮薄如蝉翼,将馄饨皮放在报纸上能清晰地显现出字迹来。“馄饨侯”的馄饨馅,制作更加认真,三分肥七分瘦,自己绞馅,肉质细腻鲜香。“馄饨侯”的汤更是一绝,要花费6个小时的时间熬成,汤口讲究味浓不油腻,由于棒骨汤含有钙质,许多老人也是冲着这个来的。

郭德纲提到,传统相声从1000多段到如今只剩下200多段,同样,清朝末年的北京小吃高峰曾有600多种,但遗留至今的不足100种,年轻人对这些传统小吃的了解更是寥寥无几。

在北海北门这里,坐107路到鼓楼下车可以吃(大陷饺子、馄饨侯等…..),15分钟可以到达“北新桥”下车在“簋街”吃饭 ……或者坐111路20分钟到“灯市西口”下车,可以逛王府井步行街,小吃夜市营业到晚30点。

馄饨侯曾经荣誉

在最近的北京市烹饪技术大赛上,馄饨侯的馄饨表现出色,荣获铜奖。而在大众化筵席美食节上,他们的创新之作——馄饨宴更是力压群雄,夺得了金奖。这不仅证实了他们传统技艺的传承,也展现了他们在美食创新上的实力。

馄饨侯相关故事

侯庭杰,人称“馄饨侯”,他的故事始于卖馄饨的艰辛岁月。他早年做报纸童工,后来成为铁路巡警,期间他学会了制作馄饨的秘技,并不断汲取他人长处。

馄饨侯的故事始于1956年的公私合营时期,七个馄饨摊主在东华门大街四个胡同口联合创业,成立了最初的小店。侯庭杰因其精明能干被选为组长,共同选中的铺面位于东安门大街11号,原是德胜祥烧饼铺旁的老旧店铺。馄饨侯这个名字便是由此而来,标志着馄饨摊车的转型为固定商铺。

世纪50年代,王府井老东安市场周边,七八家馄饨摊并立,各自经营,互不干扰。随着1956年公私合营的潮流,这七家馄饨摊合并,组建了一个合作组,创始人包括北京的侯庭杰、梁寿山,以及来自京东三河的王俊孝、闻光新、张子元、陈清安和河北的张世兰,侯庭杰因其组长身份,馄饨店便得名“馄饨侯”。

番茄米线,了解一下?

1、番茄浓汤米线、番茄肥牛米粉。番茄浓汤米线:需要食材为米线、西红柿、洋葱、木耳、生菜、盐、生抽、糖、蕃茄酱、水,酸甜可口。番茄肥牛米粉:需要食材为江西干米粉、番茄、豌豆苗、肥牛、葱、姜、料酒、番茄酱、盐,口味浓郁。

2、番茄米线是什么意思?传统的米线是以米粉为主料,但番茄米线则在米线中添加了新鲜番茄酱,营造出丰富的番茄酸味和红色的色彩。这种菜品起源于云南地区,如今已经风靡全国。虽然是一种看似简单的美食,但它却充满了特色和创意。

3、番茄米线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味道。首先,米线本身是云南的特色美食,以大米为原料,经过浸泡、磨浆、滤渣、煮熟等工序制成。米线细腻滑爽,口感独特,是云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之一。其次,番茄是这道菜的重要配料,它不仅增加了菜品的色彩,更为菜品增添了丰富的营养。

北京馄饨侯老字号有什么独特之处?

馄饨侯的创始人叫侯庭杰。他小时卖过报纸,青年时当过几年铁路巡警养家度日。后来偷学到制作馄饨的技艺,又汲取别人的长处,于1946年用平时积攒的钱,摆起了一个馄饨摊,经过几次搬家最后搬到了东安门大街16号门前摆摊卖馄饨。

面对餐饮业的竞争,“馄饨侯”并未固守传统,而是积极投入资金进行改造,扩大营业面积,改进烹饪技术,实行岗位分工,提升服务效率。他们还丰富了菜单,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,并计划通过连锁经营和学习国外快餐模式,将“馄饨侯”的金字招牌发扬光大。

汤底是“馄饨侯”的另一大特色,耗费6个小时熬制,味道醇厚而不腻,富含钙质,深受老年人的喜爱。他们的作料丰富,包括紫菜、香菜、冬菜、虾皮、蛋皮丝等,其中冬菜来自河北清县的特供,经过不懈努力找到的优质生产商。

作为北京的老字号,馄饨侯不仅见证了历史变迁,也面临着老字号普遍面临的现代化挑战,如商业化运作与传统韵味的平衡问题。在老北京,馄饨侯与众多小摊贩一样,曾在王府井东安市场热闹的集市中占有一席之地,为过往的行人提供歇脚解乏的美食。

馄饨侯的这些变革,使得北京消费者眼前一亮,老字号的活力得以展现。尽管店面不大,但每天营业额可观,最高可达3万元,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。兴华美食公司计划借助馄饨侯的口碑,开设连锁店,借鉴国外快餐店的管理经验,期待馄饨侯在未来几年能在京城遍地开花,为老字号的复兴提供宝贵案例。